校友风采  
Elite alumni  
校友之窗
首页 · 校友之窗 · 校友风采

离开母校后的日子 (罗志长)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值此金秋时节,承蒙北京归国华侨联合会李昭玲主席邀请,参加市侨联成立55周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庆祝活动之际,得悉北京侨校(三校)校友会成立20周年举行隆重庆祝活动,本人并获邀请赴会,可谓三喜临门。

我是北京华侨补校的老校友,1958年离开补校以后的47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我从来就没有再回过补校。即使我在北大医院外科工作了十年,距离母校近在咫尺,也没有想过回去看看我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拜访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们,内心颇感遗憾和不安。这是我回校参加庆典后的第一个感触。

我的第二个遗憾是,由于时隔太久,许多老师的名字都忘记了,甚至连我的班主任王启燮老师的名字一时也想不起来。王老师曾经教导我许多处事为人的道理,对我帮助很大,我都记忆犹新。所幸,经王友侠学弟介绍,我见到了李玉敏老师,看到她很健康,仍是那么和蔼可亲,这是我最感欣慰之事。

我离开补校后,考进了武汉医学院(即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分到北大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和冲击。我原本很满意我的工作,无奈,残酷的运动使我不得不另找出路。

1976年,我到了美国,我看到中美关系开始有些好转,但仍十分紧张,美国的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十分微弱。随着祖国改革开放,国力逐渐强盛,华人华侨无不感到有了靠山。尤其近几年来,华侨华人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引起美国各级政客的重视,华侨华人在挺进美国主流社会方面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生存和立足,我充分利用我的中西医学知识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取了中医行医执照。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而在美国,中医学还是一片空白,发展中医大有可为。于是我积极进修中医学科,继而攻读东方医学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我和我的同道一起创立了“中国医学研究院”,致力于为在职的医师们提高业务水平,受到中外同业的欢迎,很快取得成效。在我被聘为政府考试官的时候,我注意到西方学者的报考率在逐年提高,而且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也越来越发展。

在此新形式下,我和同事们共同创立了“美国中医药学研究院”和“美国世界传统医学会”,并被选举担任院长和会长至今。我们与中国有关机构合作,大力开展传扬世界各民族,特别是中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活动。除了继续组织进修工作以外,我们还筹办了五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教授和前中国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教授也应邀出席并作学术演讲,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均有代表参加,学术论文之多,论文水准之高,均超出意外,可谓盛况空前。传统医学受世人欢迎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同时,我也积极投身于为业界争取合法权益的活动,特别是为美国华侨华人同业争取平等地位,为保护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出力。我曾积极参与成立“美国加州中医师联合总会”,并曾出任会长四年(现退居名誉会长)。与此同时,我参与创立了“美国中医骨伤研究院”,并出任董事长至今,该研究院已培养中医骨科院士120位,充实了骨科专业实力。目前,我还担任了“全美华裔中医组织联合会”秘书长,“全美中医学会”副会长,担任总部社在北京昌平的“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资深主席,还担任总部设在北京由中国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女士担任会长的“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监事副主席等职。职务多会议也多,加上自己的日常医疗业务,生活显得繁忙充实。

当今世界,中美两国的关系好坏,影响着全世界的走向。作为美籍华人,我一方面结交有关政客,给他们以正面影响,另方面则与众多的病人交往接触,向他们宣传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纠正他们对祖国的偏见和负面看法。与此同时,在台湾问题上,反独促统也是当今侨界的大是大非问题,配合中国驻美使领馆做些团结侨胞的工作,也是炎黄子孙人人应尽的义务。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如果没有强盛的祖国做后盾,终将会成为真正的海外孤儿。

承王友侠学弟盛情邀约,要我写几句感言。无奈离别太久,不知从何说起,仅草此数言交卷。


 罗志长 美籍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