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News & Events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动态

我院举办国际文化交流节暨首届非遗体验日活动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6日

6月2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前夕,北京华文学院迎来了“第五届国际文化交流节暨第一届中国非物质文化体验日”。

微信图片_20190625100145.jpg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活动中老师们精选出了五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让海外学生们现场体验。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朝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体验台前,不断有学生看着模具和墨汁、排笔、鬃棒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汉语程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并示范制作雕版印刷“全家福”。看到老师在版画上轻涂红色墨汁,覆盖上纸张,又用鬃棒轻轻按压,然后徐徐揭下,纸面就出现了一幅精美的“福”字画面,学生们不由得轻呼,跃跃欲试。很快,学生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印制出一幅幅优美的作品。

手工组和陶艺组体验台早就围坐满了学生。本学期我院开设了“中华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陶艺”文化工作坊,因此学生们对绳结艺术和陶瓷艺术并不陌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开始“创作”。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立夏”节气代表夏天的到来,老师带领学生们亲手编织了一条“立夏绳”。立夏绳是结合了二十四节气文化和中国绳结技艺的传统手工艺术。既有装饰作用,又饱含吉祥寓意,因此深受大家喜爱。别看是一根细细的手链,编制起来一点不简单。学生们跟着老师把几根彩绳上下左右穿插拉伸,一会儿就有学生喊着“乱了”“忘记了”,只好拆开重新编。同学们把编好的立夏绳戴在手上,骄傲地拍照、发朋友圈,现场充满了笑声。


微信图片_20190625100150.jpg

陶瓷艺术起源于中国。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中国陶瓷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备受世人的推崇。活动中,老师带领大家体验的是陶瓷制作过程中的一项“青花分水”技艺。老师事先录制了教学视频在现场播放,还提前打印了参考图案,从调配青花料到用鸡头笔蘸料作画,一步一步地示范指导。学生们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却还是掌握不好水的比例,有的不着色,有的出边了,老师和助手一遍遍耐心地指导。很快旁边的展架上就摆满了大家的作品。活动结束后,老师还会给这些作品上釉烧制。对此学生们充满了期待。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现场设置了包粽子和做龙舟两个体验项目。

学生们很多来自东南亚,对用植物叶子和糯米做成的食品并不陌生,包粽子时都信心满满。但是要包成中国传统的四角粽,还要包得美观,不漏米,就没那么容易了。《舌尖上的中国》曾介绍,一个粽子需要36道工序,熟练的师傅能在10秒内包一个粽子。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把粽叶卷成筒,再装进糯米、红枣,压紧,再把边上的粽叶当作盖子合拢,系上马莲绳,这一系列动作看似简单,其实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练习。很多人第一次包粽子,虽然动作不那么熟练,但经过老师指点,包出来的粽子也像模像样。

不能体验真正的赛龙舟,那么就动手做一个龙舟模型吧!榫卯结构也是非遗项目之一,是一种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建筑、家具等领域。这次的龙舟模型就是利用榫卯结构的特点拼搭成型的,过程中只需要把预制的零件按步骤拼接起来,不需要胶和钉子,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龙舟模型吸引了很多手工爱好者,同学们饶有兴致地体验了中国传统搭建工艺。他们全神贯注,细心揣摩着每一个零件,每搭完一个部分都充满喜悦,直到全部完成,一座座龙舟挺拔而立,学生们脸上写着满满的成就感。

现场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供大家学习了解:活动展板详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纷纷跟昆曲《牡丹亭》的人物造型背板合影;初学中文的学生一边拼出写有古诗、成语的木字,一边体验活字印刷术的神奇;印制着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和“九九消寒图”的精美明信片被同学们用心珍藏……

活动接近尾声,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们追问关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内容,不舍离开。

(教务处文体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