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曼谷12月17日电 题:
让汉语教学成为传承“中泰一家亲”的有力媒介
——泰华文教育界人士分享李克强给泰国留学生回信心得
中新社记者 余显伦
“李克强总理给北京大学泰国留学生的回信,不仅是对泰国华文教育的支持与鼓励,也是对全球华文教育的支持和鼓励。”从事华文教育60多年的泰国华文民校协会主席梁冰如是说。
泰国华文民校协会17日在曼谷举行座谈会,与泰国华文教育界人士共同分享中国总理李克强,给在北京大学留学的泰国留学生白云莹、李慧敏回信带给她们的快乐心情。
白云莹和李慧敏都是泰北百年华校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的学生。2013年10月13日,李克强访问泰国时到访了崇华新生华立学校。其时,白云莹和李慧敏与李克强总理有过一段互动交流对话。其时,两人正面临高考,白云莹当时最大的愿望是能考上北京大学,获得奖学金去中国留学,更好的学习中国文化;而李慧敏的愿望是今后当中文老师,并希望清迈能够有一所高等中文院校。
2014年9月,白云莹和李慧敏双双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入校一个多月后,她们分别给李克强总理写信,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将两人的信转交给李克强总理,李克强很快就给白云莹和李慧敏回信。
李克强在回信中表示,去年10月他访问泰国时去了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与就读的华侨子女作了很好的交流,信中还称白云莹和李慧敏的发言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年多时间过去了,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中文部校长张静对李克强总理访问该校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她说,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大国的总理,以“学长”的身份给来自异国他乡的“学妹”回信,令人感动。
张静说,崇华新生华立学校已有逾百年历史,一直为传承中华文化不懈努力。期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泰华社会的大力支持。基于此,学校现在除教育学生学好知识、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外,更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用所学到的知识回馈社会,报答那些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
泰北华文民校协会主席陈汉展表示,泰国目前迎来了华文教育的最好时机,随着泰中关系更趋紧密,两国的交流、合作需要更多既懂泰文又懂中文的双语人才;不断推进汉语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既是现实的需要,亦是让“中泰一家亲”亲上加亲能够世代相传的选择。
据悉,泰国目前有13家孔子学院、11个孔子课堂,全泰有3000多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接近百万,泰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亦达1.7万余人。
中国驻泰使馆侨务参赞方文国参加了当天的座谈会,并在座谈会上宣读了李克强总理给白云莹、李慧敏的回信。方文国表示,中国驻泰使馆将一如既往并加大支持力度,支持泰国的华文教育事业,他期待着能够有更多像白云莹、李慧敏那样的泰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来自全泰各地的50多位华文学校校董、校长参加了当天的座谈会。座谈会上,他们回顾了华侨先贤们当年在极度艰苦条件下开展华文教育的艰辛历程,并就如何提升泰国汉语教学水平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完)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题:
李克强复信北大泰国留学生 未名湖畔师生共话“学长”情谊
中新社记者 刘旭 万淑艳
“北京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接收海外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17日说,“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留学生进入北大学习,希望你们能给北大校园带来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将来能为中外交流做贡献。”
17日,北大未名湖畔临湖轩。“今天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北京大学校友、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我校国际关系学院的白云莹和李慧敏两位留学生回信,鼓励她们好好学习,为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做出贡献。”在就李克强总理复信泰国留学生召开的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王勇宣布这一消息。
2013年10月13日,李克强访问泰国时到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参观,与该校学生对话交流。高三学生白云莹当场向李克强表达了希望成为李总理的“校友”,实现到北京大学学习的愿望。李克强随即予以鼓励,祝愿她梦想成真。今年9月,白云莹和她的同学李慧敏分别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北大在泰国海外学生招考面试,进入北大学习。
入校一个多月后,白云莹和李慧敏分别给李克强写信,对总理的鼓励和教诲表示感谢,并表示完成学业后将致力于传扬中华文化。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将信件转交给李克强总理。李克强收到信后,迅即复函,在回信中对她们表达了祝愿和期许。
座谈会上,国侨办文化司副巡视员梁智卫宣读了李克强复信全文。信中说:“来信得知你们已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我很高兴。北大是我的母校,我以一个学长的身份欢迎你们”。
“现在你们留学北大,这是自身勤奋上进的成果,也是中泰友谊的生动见证”。信中写道。
“学长”在信中谆谆勉励“学妹”:“相信北大的湖光塔影能让你们获得宁静致远的心境,也能激起你们求知求真的信念。中泰文化相通,希望你们积极做两国文化交流的年青使者,知行合一,以文化人,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中泰一家亲’世代相传”。
“我们是普通的泰国华裔学生,就读于普通华校,没想到能得到李克强总理的关心。”白云莹在听完复信后说,“北大一直是我的一个梦,但是从不敢想真的能考入北大。是总理对我的鼓励给了我信心。”
“我已经在北大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开阔了眼界。”李慧敏说,“初到北大,让我们很感动的是,学校老师和中国同学都会很热心地帮助我们克服学业上的困难,适应这里的生活。”
“李克强总理对华侨华人子女特别关注,白云莹和李慧敏只是其中个例。”梁智卫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国务院非常重视华侨华人子女的华文教育,国侨办通过编写适应本土化教学的华文教材、对华文教育师资进行培训等工作促进海外华文教学事业发展。此外,国侨办还通过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等院校为华侨华人子女提供正规的学历教育。
北大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康涛介绍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华裔学生较多,中文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从2009年1月开始,北大每年都会到新、马、泰等通过严格考试招收海外留学生。6年来,有200多名东南亚学生进入北大学习,其中每年从泰国招收15至20名留学生。
“像白云莹和李慧敏这样汉语水平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直升本科,高中学业优秀但中文有一定障碍的,需先读一年的预科班。”康涛说。
座谈会上,14名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的北大留学生畅谈自己在燕园的留学生活,气氛轻松热烈。
来自泰国的郑锦泰如今已是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12级的博士生。“我先在中国学了两年汉语才升入北大的,如今一晃已快十年。”在座的留学生中,郑锦泰第一个发言,他回忆了在北大的刻苦留学生活,认为北大带给他诸多改变,学业越难越能学到更多知识。“还有一年半就毕业了,毕业后想回泰国做大学老师,对泰国的数学教育做出贡献。”
上学期间一次实习翻译的机会,让来自泰国的曾永乐颇为自豪,“从那次后我突然有了使命感,目前能熟练掌握中泰两种语言的人并不多。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我希望能为两国的未来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泰国留学生黄乐圣则用“西红柿炒鸡蛋”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他在北大的留学生活,“在北大感受最深的是北大学生细腻、用功的学习精神,正如北大食堂里做的西红柿炒鸡蛋一样,特别好吃,很细腻。”(完)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