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往事  
Memoirs of BLCC  
校友之窗
首页 · 校友之窗 · 华文往事

北京侨校校友新春联欢纪实(许琼玲)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3日

一年一度的北京三侨校校友联欢已成了春节来临前的惯例,正月日的清早,北京下着小雪,许多耄耋老人冒着隆冬的严寒,从城区的四面八方或乘公交车或乘地铁向同一个方向——阜外西口的华文学院走去。去年9月,位于昌平的新校区已经落成,但还没有正式启用,老校友的联谊会仍在原来的校区举行,这里是每个当年回国分到北京的归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第一站,这里也在城区,不但方便,还让每个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归侨学生感到亲切我们是带着怀念和感恩的心情来的。

北京三侨校是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华侨补校、华大艺术系、北京外语专科学院,文革前,三个单位同在北京阜外西口的华侨补校校区里。当年的北京华侨补校校舍早已旧貌换新颜,本世纪初在补校原址建成的华文学院完全是现代化的建筑,但是看到这里的建筑就会想起年代我们住在这里的宿舍、食堂、操场、教学楼的样子,心中便漾起怀旧和缕缕的眷念,因为在补校的那段岁月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每一个归侨学生是从这里走向大社会的熔炉的,我们的理想在这里得到精心的培育,时光流逝,那份情那份眷念,没有淡漠没有消失。联谊会在多功能大厅举行,虽然当年的老师有的早已离去,有的年纪太大不便于行,当年青春焕发的学生也都成了古稀老人,但是,校友们心中仍然不忘师恩,一年一度回到学校就像回家一样,心中激荡着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重温当年青春勃发的我们在这里度过的难忘时光。

一年一度的联欢也是大团聚,平时很少见面,此时是彼此见面互相问候的好机会,又是同学朋友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情况的机会。因此,每年此时,大厅里总是人声沸腾高过扩音器的声音,气氛热烈又隆重。 一年一度的侨校老校友联欢具有很多重的意义,因此,与“老侨”有关的部门领导总是在百忙中安排时间来参加这个活动,国务院侨办、北京市侨联、市委有关部门、归侨联谊会、兄弟团体等的现任的和已退休的领导,都会受邀前来出席并且讲话,给联谊会增添光彩。今年的文艺节目全由华文学院的在校培训班教师担当,众所周知,华文学院有开设武术班、舞蹈班等兴趣班,任由学生选修,当然也就聘请了专业人员来当教师,因此,节目就有武术、笛子独奏等达到专业水平的表演。武术刀术的表演很专业,只见演员在手中寒光闪闪的刀光中舞动和跳跃,让人屏息心跳不已。笛子独奏水平也很高,爆破音、颤音吹得极好,演员的底气很足,一曲完毕,掌声和喝彩声四起。其他还有诗朗诵、独唱、小组唱等表演,都很精彩。最后有老校友的即兴节目:一个是男女声小组唱印尼歌曲 和 ,这是当年每个印尼归侨学生常挂在嘴边的歌;另一个节目是85岁的玛琅老归侨、老歌唱演员陈秀菊唱了几首歌,她拄着拐杖上台,脚步有点蹒跚,毕竟年事已高了,可是唱《我爱你,中国》,音域依然嘹亮高亢、底气足,她唱了几首歌还是意犹未尽,可以想象当年她的歌喉一定很迷人。节目结束后,我见到陈秀菊,问她:你原来是学音专的吗?她说:不,我是北大化学系毕业的,从小就爱好音乐,爱唱歌,后来被中央民族歌舞团要去的,才改行专门唱歌。我很吃惊她有这样的唱歌天赋,却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她说:我小时候就有好的歌喉,可是父亲不让我去发展唱歌,他说唱歌没有出息。我在国外就会弹钢琴,我到民族歌舞团后,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歌唱家退休后,我还常举行家庭音乐会,和朋友欢聚。

我们这一代归侨中,确实不乏各种人才,只是在那个年代,很多人才被埋没了。这次活动每人得到一份礼品。今年的礼品很特别,一个印着“北京华文学院”字样和教学主楼照片的礼品纸袋里装着三样物品:一本学校专门印制的新年台历,里面的照片全是新校区的景色和老校友到世界各地旅游拍下的风光艺术照;一个精美的硬纸折面上烫着银色的“北京华文学院”字样,里面装着一条丝巾,丝巾的图案大概是华文学院的校徽,上面有“”的英语字母;第三样物品是由华文学院收编、最新出版的校友文集,书名是《岁月如歌   北京华文学院校友回忆录》,这是一份意义深刻的礼品。

我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就迫不及待翻开《岁月如歌》细看,有周恩来总理当年视察补校观察学生做实验的照片、廖公和何香凝给补校题字的照片、有张国基校长的留影、有学生课余去著名的景点浏览、过夏令营、高考前紧张的复习、业余载歌载舞、下乡劳动等等的照片,这些历史照片记录着一茬又一茬的补校学生在这里的生活和学习的足迹。书中收进了篇回忆录,大部分是补校的老校友或曾经在补校工作过几十年的老教师写的,其中20多篇是华文学院复办后来自世界各地东南亚为主的短训班学员写的这些回忆录真实地纪录了当年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每一篇都满含着对老师的敬意和深情,反映了年代的归侨学生朝气蓬勃、追求理想、热爱祖国的纯真感情。补校,就像母亲用她宽广的胸怀拥抱我们,使十几岁就离开父母离开家的归侨学生在这里健康地成长,在后来的人生路上发热发光。一位补校的工作人员的回忆录中有一段这样写着: “凡在北京侨校学习或者工作过的人们,一回到学校总有一种怀旧的情怀。我不是华侨但做华侨工作几十年被华侨的那种文明礼貌、积极热情、团结友爱、认真负责、自觉遵纪守法的精神所感染,很自然地产生了热爱华侨、愿意为他们服务的意识。每次春节联欢或周年校庆,大家一见面,就能深深地感受到在过去相处的年代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情。我们都是从青年、中年过来的,一想起那时的师生情、同志情,总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惊喜、欢笑、感慨、欣慰挂在脸上,顿时升华成为一种不寻常的气氛,这种气氛那么熟悉,特别值得我们回味”。还有一位老教师这样回忆归侨学生“在我的脑海里,不时闪现出许多学生那鲜活、生动的面容。大多我已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华文学院学习期间表现出的勤奋刻苦、虚心好学、尊师重教、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肯于奉献、知恩图报、通情达理、爱憎分明、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等等美好品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桩桩、一件件颇令人回味的往事,历历在目,都让人记忆犹新。”这位老师如数家珍一一道来。还有其他老师的回忆录写得很感人,虽然叙述是平铺直叙的,但确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国内老师对华侨学生发自内心的评价和看法,读来不禁心动。华侨学生的确有很多可爱和可贵的品格,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的东西。 

尊师爱生是补校的传统之一。补校有很多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东西,我们永远怀念她。 

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