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静,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类型比较、语言类型转换与演变、国际汉语教育。
主持、参与课题: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藏缅语族方式状语语法形式的类型及历史演变研究”,2014年。
2.主持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民族语言调查·云南芒市中山浪速语”,2018年。
3.主持教育部“985工程”语言发展与语言关系研究课题子项目“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2012年。
4.主持校级一般项目“藏缅语关系从句的多元结构特征及其历时演变”,2016年。
5.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藏缅语并列结构的类型学研究”,2017年。
6.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老跨境哈尼语对比研究”,2013年。
7.参与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中国跨境语言现状调查研究”中的中缅跨境景颇族语言研究,2017年。
8.参加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委托项目“20种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调查与保护”项目关键问题及标准研究,2013年。
9.参与教育部“985工程”语言国情系列研究之子课题“云南玉龙县九河白族乡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调查”,2012年。
论文发表:
1.分析性视角下的工具状语句法类型——以藏缅语为例,民族语文,2019,(5).
2.论浪速语重叠手段的分析性属性,贵州民族研究,2020,(5).
3.浪速语工具格助词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民族语文,2018,(3).
4.藏缅语定中结构双标记类型及其演变,民族语文,2016,(4).
5.藏缅语定语助词的演变链,民族语文,2011,(5).
6.藏缅语标记型关系从句的多元构式及其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
7.藏缅语“的”字结构—兼反观汉语“的”字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6).
8.从藏缅语定语助词的演变反观汉语,汉语学习,2012,(4).
9.壮侗语“的”字结构的类型学特征,语言研究,2013,(1).
10.藏缅语泛义动词、连词作状语标记的类型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17,(3).
11.汉语的分析性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5)
12.泛义动词的句法分布及其分析性演进—以彝缅语为例,汉藏语学报,2021,(13).
13.汉藏语“的”字结构.汉语学报,2011,(4).(第二作者)
14.汉藏语“的”字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卷,2012,(5).
15.景颇语方式范畴的句法形式及其类型学特征,语言研究,2014,(3).(第二作者)
16.论“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云南师范大学(哲社版),2017,(5).(第二作者)
17.论“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卷,2018,(1).(全文转载)
18.论“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3).(全文转载)
19.初级阶段印尼学生“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12,(5).
20.襄樊方言量词及其特殊用法,华文教学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
21.双关系小句标记现象分析,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八),商务印书馆,2015.(第二作者)
22.华文教学理论研究综述,世界华文教育,2014,(1).
23.濒危语研究综述,长江学术,2006,(3).
24.濒危语的抢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中国民族文博(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6.
25.A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 Assisted-learning Chinese Phonetic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ISBN Code: 978-0-7918-5976-6),2012,(5).
论著:
1.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民族出版社,2016(独著).
2.中国境内藏缅语方式状语句法形式研究,民族出版社.(独著.待出版)
3.语言国情调查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合著).
4.华文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主编).
5.中缅跨境景颇族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合著).
6.云南玉龙县九河白族乡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商务印书馆,2014(合著).
7.襄阳成语典故,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合著).
(以上信息更新于2024年9月)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