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BLCC in media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华侨华人要当文化先锋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3日

近日,“华侨与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华文学院举行,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思考是重要议题。会上多名学者回顾了华侨华人的发展史和历史功绩,并呼吁政策研究者重视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中的作用。

民间交往是前提

台湾学者任弘在会上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涉及面很广,无论是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华侨华人作为“人的因素”中的重要力量,民间交往是其施展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涉及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当地民众较为敏感的领域,在情感上让当地人民接受合作经营、中国企业入驻等经贸合作大动作,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前提,而华侨华人所进行的民间交往正是维系这一情感的纽带。

“以前华商走出去,也因没获得当地的好口碑而摔过跟头。在欧华人经营的商场屡有大范围被查或遭排挤现象的发生,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循国内经营模式,日夜经营、周六日也不停业,甚至采取‘叫卖’方式,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招来排斥。”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丘进说。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避免重蹈覆辙,在项目建设中必须尊重当地民风民俗,主动适应当地文化。“一些参与项目的华商应为项目的本土化提供支持;此外华侨华人作为当地社会的一分子,在为项目做宣传的民间交往过程中可多用当地语言,拉近与当地社会的距离。”丘进说。

地方文化是利器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文化要先行,但官方的文化传播活动往往无法深入当地民众生活,易产生疏离感。相对而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亲和力的地方文化更易被当地人民接受。华侨华人可通过本身所特有的地方文化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中华文化同当地文化的融合。

“闽南文化在海上丝路沿途经过的东南亚地区传播广泛,影响力较大。在印尼的棉兰,闽南话是当地社会主要的交流用语,不仅华侨华人在说,不少当地居民也在说,至少能听懂日常的生活对话。相对而言,当地人对较为正规的儒家文化传播甚至孔子学院的开办,接收度不如对闽南文化的接受度。这启发我们,当地的华侨华人在宣传‘一带一路’时,一定要用好地方文化这块宝。”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许金聪说。

民间信仰是法宝

“一带一路”沿途有伊斯兰、佛教等不同宗教的国家,妥善处理宗教问题重要且有难度。这一问题往往是敏感的,处于一个国家民众注意力的核心位置。华侨华人应在尊重当地信仰的基础上,巧妙地化解这一难题。

“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大部分人民对信仰视如生命,他们可以不吃饭、不拥有财富,但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而华侨华人以民间身份传播民间文化信仰则能在尊重其文化信仰的基础上,起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许金聪说。

民间文化信仰的传承是华侨华人助力解决“一带一路”宗教问题的重要途径。以海上丝路区域为例,华侨华人在当地建起诸多庙宇,祭奠小到不知名的村落神、土地公,大至妈祖、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等神灵来祈福佑安,这样一来不仅不会遭受排斥,还能同当地民俗进行融合,宣传中华文化,为“一带一路”奠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