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熙,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社会语 言学、海外华语传承传播。
韦九报,博士,北京华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华语传承、国际中文教育。
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4年第三期。
一 引言
当前,新时代加速演进,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华文教育应该顺应 时代发展,直面机遇和挑战,“华文教育时代化”应当成为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关于“华文教育”一词的概念,学界历来有不同认识,究其原因,这个术语有四个问题。一是内涵不明。作为事业、作为学科和作为专业的华文教育在不同语境下“同名异指”情况比 较普遍。二是与华文教学界限不清。很多人一谈及华文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学校的事、老师 的事,关心的是教学的方法、教材和教师,忽略了很多本应该在课堂外关注的问题。三是这 个词在“走出去”的时候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华人在自己的国家做华文教育,传承民族语言 文化,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我们走出去,也称之为“华文教育”工作,可能会引来不必 要的麻烦。四是华文教育研究很难进入国际学术圈,多是中国语言文化事业内部的研究。之前,我们提出了“华语传承”的术语(郭熙,2021a),比较起来,它具有内涵明确、界限清楚、便于国际理解、接轨国际研究等优点,但由于华文教育是海外华语传承的主要路径(郭熙,2023b),为照顾学界习惯,本文仍沿用“华文教育”的说法。但必须强调的是,它不只是华 文教学,而是“大华文教育”的概念,实际上是华语传承。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学界业界谈论的华文教育的“三化”或“四化”,与本文谈的“时代化”并非同一个维度的话题。如今我们关注时代化,但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等方面的问题 仍然存在。
关于“新时代”,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关注点有所不同。本文基于近几年我们做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海外华语资源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现有文献和海外华语传承的历史经验,对华文教育的“新时代”进行思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新时代的哪些方面会影响到海外华文教育;(2)新时代给华文教育带来了哪些新情况;(3)新时代华文教育如何应对。
二 华文教育观照下的新时代
(一)语言生态的剧变
“语言生态”是指语言的生存状态。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世界语言格局正在发生剧烈 的变化。总的趋势是语言的弱肉强食,导致语言种类越来越少,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靠拢。语言生态的这种变化,使得一些语言从“母语”成为“祖语”,即祖辈的语言(郭熙,2017 )。祖语传承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学术课题。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开始关注祖语传 承问题。国内真正开始祖语传承研究是从 2016 年《语言战略研究》创刊并开设语言传承专栏开始的,《论祖语与祖语传承》一文,详细分析了祖语传承的特点以及传承方面的一些问题(郭 熙,2017)。
世界范围内的祖语传承都是个难题(郭熙,2017;吴勇毅,2017),作为海外华人祖语 的华语自然也不例外,华语传承(或者说华文教育)成了一个大的难题。但换个角度,如果我 们能够解决好海外华语传承这个难题,便是为世界语言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 年,《语言战略研究》在第 4 期开设了“华语与华语传承研究”专栏,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对不同国 别、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关问题研究,进一步用事实深化了华语传承这一概念,提出了华语与华 语传承研究再出发,期待把华语传承的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郭熙,2021a ;李春风, 2021 ;刘慧,2021 ;姚敏,2021)。目前,海外华人的祖语传承研究,范围不断拓展,话题讨 论不断深入,如林瑀欢(2021a)、陈雯雯(2022)、韦九报(2022)、王文豪(2023)等成 果都可视为华人祖语传承研究话语构建的积极尝试。
(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政治经济环境与语言密切相关。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逆全球化行为,以及全球经济衰退,使海外华人社会的生存环境有所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些恶化,给海外华文教育、华人祖语传承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引起一些人对华文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
但也要看到,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崛起,非西方的古老文明正在复兴,地球村的客观事实已 经很难撼动,使得华文教育的事业价值更加凸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未来“中文时代”的到来已不可阻挡。李宇明(2020)提出,要让中文成 为世界第二大通用语。华文教育做的事情即是在为此贡献力量。对华文教育在这项工作上的价 值,在中国、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很多人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时代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大数据或者大语言模型下的智能化已经进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有观点视其为洪水猛 兽,把它当成是中文教育的敌人;也有些文章总想证明 ChatGPT 无法超越我们。心理的恐惧 和抵抗无济于事,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些新的科学技术工具有什么作用、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情,在挑战面前我们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刘挺,2023;饶高琦等,2023)。另外,新媒体已不只是传递信息和娱乐的工具,也正在成为语言传承和语言教育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学界业界普遍关注到互联网对语言教学的冲击,尤其是疫情以后,线上教学已经 成了一个重要渠道和手段。一方面,网络教学影响华校的生源和收益;另一方面,语言智能技术导致以交际工具为动机的外语学习者减少。(郭熙,2022)其实这个问题几年前就已经在外 语圈出现了。科技手段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帮我们教中文,可以解决线上教学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模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学习环境;但问题是,还学中文干什么?中文教育在数字化背景下“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应对(王春辉,2023b)等,这是需要 深入考虑的。
(四)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世界的文化应该保持多元,世界的语言应该保持多元。
2014 年,世界语言大会在中国召开,通过了《苏州共识》;2018 年,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 护大会在长沙举办,通过了《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草案),2019 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正式发布《岳麓宣言》。当前,有些小的濒危语言的消亡是不可扭转的,只 能把它保存下来。但中文远非如此,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未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把 海外华语传承看作是一项多元语言文化保护的工作,更容易为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大众所理解(郭熙,2023b),因为语言文化的传承保护无论哪个国家都是积极支持的。方向明确后,中文 的走出去可能会容易一些。
2019年11月,一年一度的“孔子学院大会”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大会”,这表明对于 “中文”走向世界,有关部门已经不再是把它作为单一的汉民族的语言走向世界。对此,海外 华侨华人颇为关切的问题是,改名以后华文教育怎么办?一度有观点认为,二者要合流。但 是,华文教育跟中文传播并非一回事,国际中文教育恰恰应该通过华文教育走出去,因为华文 教育事业能够得到各个国家理解和支持,国际中文教育的出路在海外华语传承(郭熙、林瑀欢,2021)。去年召开的世界中文大会,反映出各个方面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三 新时代华文教育的新情况
(一)学习者数量增加,呈低龄化、差异化发展趋势
第一,学习者低龄化。近年来,海外中文学习者不断增加。全球中文学习者中五成以上是低龄学生(李宇明,2018)。其实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增加的主要还是华侨华人子弟,且总体特点是呈低龄化发展趋势(盛继艳,2019)。原来华文学习多起步于学龄阶段,现在越 来越多地始于学前;而学龄阶段的学生则正在向族群外延伸。比如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中,非华裔学生(马来族人和印度族人)已经占了 23%。这也是前面说的,国际中文教育要靠海外华 语传承走出去的原因。
第二,学习动机差异化。学习动机的问题前面谈到过,而且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三语生”,比如东南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三语学校(林瑀欢,2021b)。华裔孩子既要学习英语,因为英语已经是世界第一通用语言了,还要学习自己国家的官方语言,再加上华人的祖语,至少三种语 言。三语学习给华文教育带来了什么冲击?一个学习者要学习三种语言,我们应该怎么做?这给海外华语传承的精准服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诸多课题和机会,因为关于二语学习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三语学习规律研究还是蓝海。
第三,国内语文教材的海外应用。欧洲等区域新侨子女的华文教育与传统的华文教育不 同。十年前,欧洲只有瑞士一家学校用的是国内的语文教材;最近几年掀起一个新潮,欧洲各 个国家都有学校使用国内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而在阿联酋迪拜,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使用国内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这对华文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未来的教材编写应该往哪个方向走,他们为什么要用国内的语文教材,等等。具体情况有待深入研究,我们目前所能想到的原因一是欧洲新一代移民的中文基础好,否则学不了国内教材;二是祖国、祖籍国的向心力更强了,华侨华人子女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更强了。但这套教材是基于国内语言环境编写的,到国外是否适应,有什么问题,如何配套,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
(二)教学资源丰富但不均衡,差异化学习资源缺口较大
在我们对世界各地的调研中,受访人对现在的华文教学资源状况很不满意,如教材品种稀少、针对性不强、缺乏相应配套资料等等。目前,国家编写的华文教材只有《中文》《华文》 两套,想满足每一个学习者、满足各种类型学校的需要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如果与十到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教学资源总体上已经相当丰富,目前缺少的是最能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学习资源。例如华文教学的对象除了华裔,还有中国在海外的少数民族,包括在海外的藏族、维吾尔族等,每类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渠道,而一般资源只配备了英语版本。社会对差异化学习资源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三)线上教学快速发展,成为华文教学新常态
疫情前,网络华文教学已有长足进展,但总体上仍是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疫情期间,它基本上取代了线下教学。疫情后线下教学恢复了,但是线上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新常态,更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
但是,也要进一步思考疫情中在线教学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没有真正的线上教学,只是把线下教学搬到了网络上,教材从一开始的设计上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当前,在线商业机构已经创建了一些原生于互联网的,与传统静态的、制式的“教材”不同的、动态更新的,甚至是 因人而异的资源(韦九报,2024 ),这对华文教学的线上转型发展是一种参考。如今不少老华 校的学生都已经转用线上教学了,甚至华校校长的孙辈也不再参加线下课了。在线教学是新时代华文教学必须要重视的课题。
(四)华校转型升级成为共识,传统华校未来可能不复存在
海外华语传承是海外华侨华人让下一代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事业,其主要传承路径是学校教育。从清代到民国,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华语传承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海外华文学校,这才有了华文教育这一概念。传统上,华文教育主要通过华文教学来进行;但在新时代,除了少数大型华校还会继续存在之外,传统华校可能不复存在了。
一方面,前文所述的线上教学较大地冲击了传统华文学校的生存。另一方面,传统华文学 校正面临“无人接班”“管理断代”的危险。海外正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华人社会代际交替,新生代比例逐渐扩大,正在接管原来的华校,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应该看到的是,华 社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已同父辈相去甚远,其对华文教育感情的投入、经济的投入都 有可能发生变化。有关方面正在推动海外华校的“转型升级”,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学界业界的 认可。紧接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于:从什么“型”转到什么“型”,从什么“级”升到什么 “级”?这是新的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考题,我们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五)社会力量进入华文教育
原来国际中文教育主要有两股力量,一是孔子学院,二是华文教育。孔子学院作为一股力量各方均有共识,近些年随着各方面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也开始被看作广义的国际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郭熙,林瑀欢,2021 ;王辉、冯伟娟,2021 ;王春辉,2023a )。围绕华文教育的研究成果向纵深处发展,华语传承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提出了不少新理念,发现了不少新问题(郭熙,2023a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性,一些知名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开始重视海外华文教育研究,开办华文教育专业。如北京语言大学不仅设立了华文教育研究院,还开设了华文教育本科专业。
作为第三股力量的商业机构也开始涌现。它对华文教育的提质和增效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韦九报,2024 )。国内中文教育的商业平台大举走向海外,有的甚至从线上 走向线下,把学校开到了华侨华人社区。虽然海外华校危机感强烈,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研究各 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上,较少从时代变革、技术迭代和模式更新层面思考如何打入这样一个大市场,进入时代洪流。
四 对华文教育未来的思考
新时代华文教育的问题与机遇并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研究或许对具体工作有所帮助,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顶层设计、事业全局高度思考新时代华文教育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未来,华文教育的目标、任务、观念、科研、路径和技术手段等都需要与时俱进,主动服务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目标的时代化
不同时代,中文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总有始终如一的部分。就华文教育而言,时代化中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在做但是没有提炼出来的,那就是传承中华 语言文化。
语言传承的重要性,前文已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需要引起重视。现在业界普遍认为, 中文教育应当先教语言,再教文化,甚至有的专家反对谈文化。然而要问海外华人为什么要 让孩子学华文?他们首先回答的就是不想把老祖先的文化丢掉。也就是说,守护文化才是第 一位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海外一些华文工作者开展华文教育,就是始于跟下一代的文化冲 突。再者,如果让他们先学会语言再来传承文化,而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花费长达数年、十 数年乃至终身的时间,如此一来,文化传承工作何时开始?所以,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认识我们 的目标,需要区分不同层次的目标,事业的目标、学科的目标、教学的目标均应重视文化传承。
目标的时代化,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方言和外语的作用。可以通过方言和外语来讲文化,这 跟“讲好中国故事”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人直接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对海外的文化、语言、接受心理不够了解,效果不尽理想;而海外华侨华人对所在国有足够的了解,懂得顺应受众的文 化和心理讲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依靠华侨华人,让海外听到更多的中国故 事,看到中华文明的力量,看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更能吸引海外主动来学中文。从这个角度讲,华文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远未被充分认识。文化传承、文明分享,应当成为国际中文教育 的新口号(郭熙,2024 ),其中的文化传承主要是由华文教育来开展的,文明分享也能借由华文教育出奇制胜。
(二)任务的时代化
华语传承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跟着时代走。历史上已有不少积极的历史经验:最早是私塾,后来是新式学堂,接着是侨民教育,再到后来就是华文教育。三百多年来,因地施策,顺势而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当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精准服务。不同地域的华侨华人社 会是不一样的,不同时代走出去的华侨华人所形成的社会也是不一样的。海外华语传承服务须 建立在精准之上,包括对象之精准、路径之精准、服务者培训之精准、对策之精准和平台服务之精准(郭熙,2021b)。
华语传承在新时代承担了中华文明国际分享的任务。不少国家和地区,将华文学校看作当 地祖语(Heritage Language)教育,或社区语言(Community Language)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支持,以祖语的姿态走入当地多元语言文化教育工作格局中,也就是向主流社会分享华语承载的语言文明。
(三)观念的时代化
进入多元的时代,要允许各种各样的思想的碰撞。毛泽东(1957)曾指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华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要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更新”,语言观念要顺应时代而转变。
第一,从纯洁观到多样观。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认为,华文教学中标准的普通话才是对的,要教学生标准的普通话。应该改变这种“纯洁”的语言观念,不能要求过严,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也有一些观点反对方言,认为海外华文教育不能使用方言。这是想当然地把国内推广普通话的思想搬到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去了。经过一线调研就会知道,世界各地的华人学校、华人教师情况各异,要让他们教出标准的普通话,是没有意义的。口音不影响交际,问题就不大。维吾尔族人讲的普通话有维吾尔语的特征,藏族人可以带有藏语的口音,无伤大雅。
第二,从问题观到资源观。方言不是影响华语传承的问题,而是有助于传承华语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宝贵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调查证明了方言在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当中的作用。 例如,菲律宾的华人大部分讲闽南话,因为会说闽南话,就已自然传承了文化,之后再学习普 通话就比较容易,这是一个从方言到普通话的转换过程。在华语传承的过程中,文化传承是第 一位的。相反,如果会说中文,但不亲近中华文化,说得再标准也未必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第三,从母语观到祖语观。前文提及,华语对于大部分华侨华人而言,原来是母语,但随 着在外世代的增加,主流社会语言文化的浸入,母语逐渐祖语化(郭熙,2017 )。不能拿国内 母语教育的标准去要求海外华人,作为祖语生,整体而言对其语言要求的标准宜宽不宜紧。
第四,大语言观。华文教育靠什么吸引海外华裔?不是靠教学方法,也不是靠课堂活动,而是靠教学内容。当前,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突飞猛进,借助机器在陌生语言环境中进行 交际和生活已经不是难题。反映到教学上,以语言技能、交际功能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教学将逐 渐失去价值,未来能吸引住学习者的必定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以载道”,以语言来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价值、文明才是学习者未来的需求,也是机器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帮助 学习者的。未来,应该把内容纳入语言来考虑华语传承、华文教学,这就是大语言观。
第五,华语传承经验理论化、学术化。三百多年来,华语在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守护 下,弦歌不绝,成功实现了代际传承,打破了西方学界所谓移民语言“三代转用”的理论,在 马来西亚等地还继续发展繁荣,形成了多种语言和谐共存、多元文化互促共生的美好境况。在 此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成功经验,但学界对此关注还较少。郭熙(2023b)进行了初步的 探讨。未来,从理论化、学术化角度,对华语传承的经验进行研究的课题具有广阔的学术前 景。应力争以华语传承研究为特色内容,实现世界祖语传承理论的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四)科研的时代化
科学研究具有阶段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研究任务,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研究范 式。如果以 20 世纪 50 年代对外汉语事业的起步作为研究开始的标志,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已经走过语言结构研究、语言功能研究两大阶段,下一步应该更加注重对语言文明的研究(郭 熙,2022)。对字词句篇等语言结构和各种交际功能的研究还需要一部分学人持续进行下去, 但大部分人应当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从文明的角度研究华语,致力于华语文明的阐释、发扬,助力中华文明的分享(郭熙,2024)。
科学研究事关事业话语权。在事业推进、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应该起到领航的作用。如果华文教育没有科学研究,就只能跟在别的学科后面,别的学科怎么说,华文教育就怎么做。国际中文教育里,华文教育占了约 70% 的学习者(贾益民,2007 ;郭熙,2015),但是焦点在那另外 30% 的学习者身上。而那 30% 学中文的纯外国人里,约一半在海外,一半在 中国。长时间以来,学界研究的是国内这 15% 的学习者,再用这 15% 研究的成果形成的理论、方法、观念,去推动整个国际中文教育。因此,加强华文教育科学研究,责任重大。
当前,华文教育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学界需要进行越来越多的研究,不断提供咨询报告,让有关方面更加了解一线实际情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相关问题的重要性,由此来推动顶层设计。学界同仁应当认识到,我们有责任为有关机构出谋划策,有必要为华文 教育建言发声,有义务争取与华教事业体量对等的话语权。某种意义上讲,华语传承研究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和光明的前途。尤其是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语传承研 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一线调研优势。因此,要树立华文教育研究自信。
华文教育的研究内容也需要体现时代性。当前值得关注的课题如下:第一,低龄学习者研究。华文教育开展低龄学习者研究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因为低龄学习者教学是业界同仁长期从 事的工作;二是因为华文教育研究者与海外华校有密切的关系,与华裔学生、华文教师和华校 校长往来频繁,具有开展研究的便利条件。第二,华侨华人家长研究。对于未来的华文教育、华语传承而言,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海外华人家长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教。如果从学习者 出发,把孩子的情况摸清楚,开发家长喜欢的产品,对家长进行培训,华文教育的效果和格局当会发生显著变化。第三,AI 技术与个性化教学研究。华裔子弟有的是在当地出生长大,有 的是三岁出国,有的是六岁出国,有的是十几岁出国,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原来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涵盖不了。依托 AI 技术,根据学习者学习表现,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和匹配,可以推荐符合学习者性格特征和语言水平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 AI技术加持下具有了更便捷的实现可能(韦九报,2024 ;王春辉 2023b),给华裔学生多样性、差异化的学习带来了机会。此外,祖语保持研究、祖语习得研究、祖语学习研究、语文教材、跨国生、家庭和社区语言资源的利用、方言、归侨当年在海外学习成长的经历、伴随共和国成 长的海外华人祖语教育等课题都很值得研究。
要加强建设华文教育研究的宣传阵地。一是建设华文教育博物馆或陈列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经过 15 年的筹划正式开馆,这给我们不少启示。海外华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华语文献、 文物等,都应当收集过来,进行展示。海外学习者来学习参观这些陈列品,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可以从中获取教益。二是建设好学术期刊,形成特色。《世界华文教育》是唯一的华文教育专业期刊,依托这一平台,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吸收发表优质的华文教育、华语 传承研究成果。应继续开展特色访谈,做大做强,形成华文教育特色学术阵地。
(五)路径的时代化
华文教育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在不同时代的路径也是不同的。今天各地的模式差异,也是历时特点在共时的反映,我们应该有多样化的对策。语言文化传承本来 是多路径的,但以往谈及华文教育的路径,人们往往将其等同于华文学校的教育。事实上,除 学校外,家庭、媒体、华人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都是传承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和路径(白娟 2019 ;林瑀欢,2021c ;韦九报,2021)。单一学校路径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海外华语传承,要尤其重视家庭、媒体的路径(郭熙,2023b)和网络空间的路径(韦九报、张冬冬,2023)。
要注意到新时代区域国别华文教育的特色,注意到各地事业发展路径是多样的。开展研究 和工作时对东南亚有一套,对欧洲有另一套,不能把东南亚的路径直接搬到欧洲去。还要创造 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习得语言。语言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用会的。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实现目标的,必须创造各种各样的语言使用的环境。
(六)技术手段的时代化
前面已经提及,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华文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依托新的科技手段,华文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支持方式面临调整。
除了积极拥抱信息化教学具体技术手段外,有两大方面的新变化应该引起思考。第一,需要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华裔祖语生祖语学习平台,平台的建设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差异 化供给,因为祖语生关心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三代以上华裔子弟可能需要二语教育的学习平台,而新侨子女等则要使用母语教育学习平台。平台的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内容,注意展现华 语文明的魅力。第二,分散式、泛在化、多终端的语言学习可能会越来越多。以往,华文教 育主要依靠线下周末华校开展,如今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不少学习者及其家长的常态化选择;以往,中心城市、大型华校对周边学习者的虹吸现象较为普遍,不少家长驱车一两个小时送 子女入学屡见不鲜,如今家长更愿意在住处周边选择中小型华文学校,或者径直选择网课;以往,华文的学习主要依托教材、教室内的电教设备,如今,平板、手机、可穿戴设备、家庭投 影等终端均可成为学习载体。新技术条件下,华文教育模式的变革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各方对华文教育的支持方式也需进行创新研究。
五 结语
新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华文教育拥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未来应该积极拥抱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合作交流,借力相关资源和渠道,顺应时代发展,尽力满足华文教育事业的需要,服务好海外华语传承。只要能够明确大方向,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就一定能达 成华文教育的事业目标——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语言文明。
【责任编辑 邱丽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063号
备案号:京ICP备0504095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