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4年第3期。
【编者按】 纵观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各国政治环境、语言政策的不同,华文教育已经从单一的母语教学走向多样化的教育形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华文教育不仅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华侨华人特别是华裔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认同感, 更要发挥华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华裔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中华文化的能力,从而助力其更好地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促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服务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本期大家谈聚焦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多元发展,探讨新时代华文教育的育人模式。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来自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前会长倪小鹏、英国格拉斯哥里仁中文学校校长王立新、加拿大蒙特利尔佳华学校数学组教师孙朝晖、马来西亚槟城华校教师会主席罗月清、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军,与我们分享在华裔历史教育、国学推广、数学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后素质教育等领域的成功实践经验。
从传承到创新:中文学校中的华裔历史教育 近年来,由于种族仇恨事件的增加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亚裔/ 华裔历史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2021 年7 月,伊利诺伊州率先通过立法,要求自2022 学年起增加亚裔历史教学内容。随后,新泽西、康涅狄格和罗德岛等州也相继通 过类似立法,更多州正在推动相关立法。作为亚裔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在美国历史和社会中 占有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中文学校是否只需教授语言和文字等传统内容?我们能否忽视华人在北美200 多年的艰苦奋斗历史,能否忽略华二代、华三代对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入方面的困 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做出回应。
中文学校作为连接华人社区和多元社会的桥梁,因其扎根社区和运作灵活,在文化传承和挖掘本地华裔历史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中文学校在华裔历史教育中承担了公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难以承担的责任,注重培养下一代了解自身族裔历史、融合多元文化、展现独特贡献的能力。
(一)华裔历史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华裔历史教育是指教授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包括移民进程、落地生根的相关事件及其记录和解析,特别关注这些历史对华人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下一代成长的意义。目前华裔历史 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需求和趋势,受到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社会研究和普及工作,如斯坦福大学的铁路华工历史研究、美华史记等,为这一潮流提供了基础。
华裔历史教育有以下特点:
1. 本地性:向亚裔/ 华裔教授华人在北美200 多年的生存和发展历史,而不是讲中华五千 年文明史。
2. 族裔发展:涵盖移民的进程、奋斗史、苦难史和社会影响等。例如,华工铁路建设和排华法案等历史事件不仅是华裔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整个民权运动关心的重点。
3. 普及性价值:教育目的不仅是面向亚裔/ 华裔孩子,也帮助社会各族裔的孩子了解华人历史。
(二)华裔历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华裔历史教育可以采用常规的教材式课程教学,或者与已有的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但是为 了和新生代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华裔历史教育应该开发更多的具有本土化、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和活动。教材和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思维方式,并与他们的未来相结合。2022 年,协会组织了北美华裔历史“寻根之旅”和“我与美国华人历史”视觉艺术展示 大赛。“寻根之旅”带领华裔青少年考察早期华人移民的故事,探究他们在美国的足迹。通过走访早期中国人聚居村、参观华工铁道博物馆、追溯北美华文教育的起源,让学生了解早期华人移民的经历、奋斗和成就。视觉艺术展示大赛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图片、视频或电子作品来挖掘他们身边的华裔历史,让参与者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在时光交错中体会先辈的生存状态和 社会贡献。
这些活动反映了对社会性教学理论,尤其是对本土情境的重视,将寻根、文化体验、探究和电子作品等整合为适合新生代的学习模式。通过项目让华裔新生代深刻理解华裔在美国历史中的贡献和价值,从而成为多元社会的积极参与者,推动社会正义。
(三)未来展望
尽管华裔历史教学在一些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系统化和规模化开展仍面临挑战,主要包括:
1. 经费不足:中文学校多为民间性质,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活动组织非常困难。
2. 配套环境和培训:社区、家长和教师需要认识到华裔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培 训和资源。
3.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在当下课外兴趣活动极多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入大量的华裔历史教育内容很难被多数家长和孩子接受。
华裔历史教育在当下多元社会对华裔和公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华裔历史教育的发展需要 各方共同努力,包括社区领袖、商业精英和课程专家的合作,提高社区意识和支持。只有整个社区都认识到这一点,华裔历史教育才能真正融入社会教育,为华裔社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此文能点燃大家对华裔历史教育的兴趣和热情,促成更多合作和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华裔历史教育的全面发展。
倪小鹏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
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推广国学教育纪实 众所周知,由于国情与文化差异等因素,西方国家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往往更关注个性化的培养,而忽视伦理、礼仪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这恰恰是我们经典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基因。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自成立30 多 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全英华校推广以《论语》和《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教育,努力使国学经典成为滋养在英华人子弟的精神食粮。
2004 年伍善雄会长受邀到邯郸古城参观考察,被古城浓郁的成语文化所深深吸引,于是萌生了在英国华校开展趣味成语学习和竞赛的想法。2007 年,首届“邯郸杯成语大赛”在全英华校正式启动。两年后,首届“齐鲁文化”学习和知识竞赛成功举办。在两次竞赛的基础 上,2017 年3 月22 日,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正式编撰出版国学教育丛书之《论语与邯郸成语精选学习》。2019 年4 月,该书经北京师范大学国学专家于雪棠教授的指导后再版,为老师们 提供了统一的参考教材,使得国学教育的推广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该书收录了与邯郸历史和 文化有关的常用成语,以及《论语》和《弟子规》中的经典论述,所选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实 际生活,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同时配有汉语拼音、英语翻译、成语出处和详细注释等。
此后,围绕经典国学,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2022 年“《成 语· 论语》学习暨中文作文竞赛”活动的成功举办最为引人注目。这是后疫情时代英国华校举 办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活动,有来自英国九所华校和主流学校的近80 多名学生参赛。本次比赛 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参赛人数多;二是年龄跨度大;三是作品质量高;四是参与层面广。 参赛选手们以中文作文的形式参加活动,在展示知识学习成果的同时,也锻炼了其中文写作能力。2023 年举办的首届全英华裔少儿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是促 进会推广国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品牌活动,也是对《成语· 论语》系列活动的有益补充。活动由促进会主办,上海市侨办以及上海市爱中文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本次活动吸引了全英共34 所学校500 余名5—15 岁的少儿踊跃报名,评审组共收到了200 余件微视频作品。参赛选手们以 视频的方式、丰富多样的内容,呈现了自己学习国学经典的成果。该项活动被上海市侨办纳入其“华语侨心”品牌的重点项目。
国学教育“进大纲、进课本、进课堂、进考试、进活动、进头脑”,这是促进会一直以来 始终秉承的理念和原则。在举办过的七届全英校长论坛上,促进会始终坚持把推广国学教育作为华文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2024 年2 月第七届校长论坛成功举办,英国华文教育大纲的编 撰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推广国学教育的理念以及相关内容,已经被吸纳到教学大纲之中。接下来,促进会将在全英华校中遴选试点学校,把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教育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融入课堂,并逐步纳入“办学规范化”和“教学标准化”的综合体系之中。通 过试点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国学教育在全英华校全面铺开。2024 年6 月1 日,全英华校统一考试已经正式启动。在由 7 名专家组成的指导组的督导下,促进会建立了英国统一考试的试题库,并把国学教育的内容正式纳入试题库。在活动方面,促进会将继续办好国学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同时,正在酝酿启动全新的国学经典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为传统文化和经典国学教育提供成果展示和交流互鉴的平台。传承国学经典教育的核心是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必须做到让国学教育的成果惠及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未来的全面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进头脑”。相信国学教育在英国华文学校中的全面推广,必将成为英国华文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经典文化,赓续文化基因,此项活动功在当 代,利在千秋。但是,也绝非一帆风顺。在海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路上,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的起点。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将继续整合社会资源,团结和带领全英华校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阔步前行!
王立新 (英国格拉斯哥里仁中文学校)
浅谈海外华文学校的数学教学 在海外华文学校开设数学课既异于当地全日制英语、法语学校,也异于国内中小学。蒙特利尔佳华文学校的数学教学是普通话授课,选用国内全日制学校的课本做基础教材。学校要求数学教研组对照本地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对其内容进行适当 的取舍,编写出适合佳华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讲义,使学生在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如何对所教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梳理和深化,从而构建一门“高效的数学课”,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备课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教材及内容的取舍
从1994 年建校初期到今天,佳华学校的数学课与中文课一样,已经走过整整30年。30年来,佳华学校的中文课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而数学课又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中文知识。30 年来,学校经历了两次数学教材的更换。目前佳华学校小学数学课程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90 年代后期出版的教材。实际上,2000 年以后,国内中小学已经采用了人民教育 出版社的新版教材,大力提倡快乐教学。但对于海外学生来说,本地教育的寓教于乐、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已经弥补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所缺。因此,我们认为人教版的旧版教材更适合华裔青少年。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套教材在编写内容、知识难易程度、逻辑思维训练和知识点的衔接方面,弥补了当地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分散,教学进度慢,对计算能力缺乏充分训练等问 题。但遗憾的是,无法要求人教版的教材在题目的叙事手法和涉及的内容上贴近当地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习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例题的选取上,尽量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 活的例子,更换不熟悉的生活例子。比如张乐垚老师将四年级应用题中的插秧机插秧的面积改为滑冰场补水车洒水的面积,将南京到济南的距离改为Montreal 到QuebecCity的距离,将购 买煤球这类题目更换为去超市买水果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取而代之,不仅解决了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数学问题,而且突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
来佳华学校学习数学的孩子,基础水平不同。有的学生在同年级的当地学校学习,有的则 可能在上一级或下一级。他们的父母大多数是在中国出生,受益于中国传统教育十几年。这些家长和当地数学教育对比之后,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佳华学校能接受更系统的数学训练。再加之海外华人的孩子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极具挑战性。
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年龄特征和现有的数学水平及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如佳华学校的徐娇老师,利用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和直观性思维特点,在讲解“时间的认识”时,让孩子们倾听秒针每次转动的声音,感受一秒钟到底有多快。在学习“千克与克”时,她会准备秤,让孩子实际测量身边物体的重量,如书包、文具等。当老师出示“1分钟=60 秒”“1 千克=1000 克”时,老师会强调“换算单位名称”的中文读法,带领学生大声朗读,通过练习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后疫情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高效的教学模式。在佳华学校恢复线下 教学后,老师利用疫情期间为线上课制作的PPT,经过再加工整理,投入到线下教学中。在讲 解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时,做成直观的动态画面呈现给学生。这些方法比以往单调、公式化的语言描述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节约了板书时间,增加了师生教学互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处理练习中的问题。
随着外界大环境的不断改变,本学年中,佳华学校小学数学组有近三分之一的老师在上“同步视频”课。疫情间的网课,让处于异地的学生,如温哥华、渥太华,甚至欧洲的学生,可以同时接受佳华学校的数学教学。而后疫情的“同步视频”课不同于网课,但仍可在同一个时间内,把线上和线下不同地方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上课。这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更是一个挑 战。面对现有的客观条件限制(如微信屏蔽、有时候教室电脑上软件无法正常使用等),老师 们只有迎难而上,为同步视频教学尝试各种不同的软件,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遇到问题互相交流探讨,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班级教学的道路。如:五年级的马红跃老师在讲解长方体特征时,摒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做了PPT动态模拟视频投影在班级大屏幕上,这样既可以生动、直观地进行演示,同时还确保通过观看视频同步上课的学生的观感,有时甚至比看教室黑板演示更清楚。
实践证明,用多媒体辅助同步视频教学,可以创造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层次观察与思考,提升理解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将中、英、法专业数学术语一一对应,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佳华学校数学课的章节安排与本地学校的知识顺序不同,有些知识学生已通过英语、法语接触过,因此教师在课前需查阅好相关的英语、法语名称,以方便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中文词汇加以对应和比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做了知识的梳理与巩固,还可以将节省的时间,用于侧重其他重要知识的讲解。另外,部分佳华学校学生的中文水平仍仅限于日常与家人交流,掌握的词汇趋于口语化,因此在审题阅读过程中,常常存在对某些汉字不认识、不理解的问题。这时老师除了用中文帮助读题外,还需要用准确的英语、法语词汇去解释。
(五)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题型的书写标准格式和单线纸的使用方法
老师根据孩子所在的不同年级和所学内容,设计出作业模版(课上花时间讲解如何布局及书写要求),供孩子们课后参照完成作业。通过在单线纸上抄题解答,训练孩子避免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有助于调动儿童手、眼、脑多项人体器官的协调,集中学生注意力,弥补了当地英语、法语学校因与华人教学方式和理念不同,造成这方面训练不足的问题。
佳华学校数学组的老师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都有国内教育教学专业背景。大家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补”课的目的是不补,最终要让学生扔掉拐棍儿“自学”。老师们秉承一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学好数学倾囊相授。多年来,佳华学校的数学课与中文课一样,在当地享有很好的口碑和声誉。
总而言之,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同心协力,推动了海外华文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而华文学校与中文平行的数学课在整个中文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希望有机会和国内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就海外数学教学现状和发展进行交流、切磋,进一步为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孙朝晖 (加拿大蒙特利尔佳华学校)
马来西亚槟城华校课后班:塑造未来全人教育之道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 推进,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马来西亚槟城华校,教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努力塑造具有丰富知识、思考能力、领导能力、三语能力及美好道德心灵的未来公民。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无限可能。槟城华校注重“素质教育”与“爱心教育”的结合,通过“一个都不能少之爱心计划”,实施五大育人理念,即:“环境育人”“文化育 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及“教书育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华校特别重视课后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后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 念深植人心。
槟城华校的课外活动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制服团体”“学会”和“运动与球类”。
“制服团体”包括:男幼童军、女幼童军、幼警卫队、救伤队、公共防卫部队、铜乐队、华乐团、二十四节令鼓、合唱团、武术、醒狮团、跆拳道、空手道等。
“学会”包括:国文学会、英文学会、华文学会、数学学会、科学学会、历史学会、美术 学会、电脑学会、书法学会、水墨画学会、棋艺学会、环保/ 生态文明学会、园艺学会、图书馆学会、扯铃学会、小医生学会、消费人学会、舞蹈学会等。
“运动与球类”包括:篮球、羽毛球、足球、兵乓球、排球、田径、器械操等。
学生在参加“制服团体”时,需要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有助于他们学会自律和服从纪律。同时,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无疑能够培养他们的 团队精神和互助意识。此外,“制服团体”的活动往往涉及为社区提供服务,能够让学生们学会服务社会的精神。同样,“运动与球类”活动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在球场上,学生们需要 遵守比赛规则,这有助于他们学会自律和服从纪律。而团队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更是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互助意识。此外,体育活动还能锻炼学生们的体能,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除了“制服团体”与“运动与球类”活动外,各项“学会”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活动不仅能强化和实践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陶冶情操,让学 生们在课余有正当的消遣活动,避免误交损友,误入歧途。
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他们参加的课外活动里找到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专长。我们也鼓励 有专长的家长们到校给予校方支持、配合与合作,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们或是担任志愿者教练,或是礼聘教练及导师前来协助。这种家校合作模式,不仅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能促进家长与校方的和谐共处。
面对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和全球化时代,我们除了必须追求卓越,更应栽培更多懂得独 立思考、有创意,甚至在心灵、人格、体能和文化方面都能均衡成长的国家栋梁。因为“社会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孩子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罗月清 (马来西亚槟城华校)
华文教育开展课外素质教育设想与体系构建 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养成和认知体系构成的关键阶段,将华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中文作为媒介语开展综合性教育活动,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自主学习兴趣、学习自驱力,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增强 文化认同感,符合华侨华人青少年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华文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所在。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开展的课外素质教育实践为案例基础,谈一谈在华文教育中开展课外素质教育的设想与体系构建。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个人成长体系
开展课外素质教育,一方面是和学校教育体系互补共融,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个性化;另一方面,则是面向未来,培养青少年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素养。因此,在纵向上,结合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可将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划定为“素养启蒙——发现自我”“素养提升——发展自我”“素养拓展——展示自我”三大阶段,并探索建立“综合实践体验——兴趣素养培训——社团赛事交流”的青少年成长体系。在横向上,素质教育由科技创 新、文化素养、国际视野、运动健康、自然探索五个维度进行支撑,与纵向布局相呼应。通过建立跨学科、体验式、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打造身心并举、五育融合的素质教育图景,从而更好地助力华侨华人青少年成长成才。
图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二)助力受教育者提升竞争力融入主流
华文教育是助力华侨华人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既要提升青少年的中文水平、文化认知,也要提升其在所在国社会中的沟通能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语言和文化课程,华文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来看,一是可以通过开设国际胜任力、文化比较研究、设计思维等国际视野类课程, 强化青少年多元文化意识;二是基于素质教育包容性强、可持续迭代优化的特点,立足于所在国社会特点,因地制宜调整相应教育内容,便于青少年进行理解,从而推动华文教育与所在国 主流文化更好地融合发展;三是利用语言教育优势,将中国具备前沿性、引领性的素质教育内容快速引入所在国,如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创新领域,国内拥有并持续产出大量优质的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打造科学教育交流渠道,推进教育资源输出到所在国,从而进一步提升接受华文教育的青少年的核心竞争力。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
华文教育承担着影响华侨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任务,正如唐燕儿教授所说,华 文教育是“一切与华侨华人有关的、增加他们的华文知识和技能,影响他们的汉语言认知能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道德品质的活动”,而通过素质教育,华文教育不仅可以建立共识,更将助力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
在教育形式上,可以通过课程教学、研学体验、社团活动、组织赛事等方式,五育融合、多措并举地进行素质教育创新。以中心教育实践为例,创新策划“唐诗宋词与茶道”“诗意二十四节气”等生动有趣的综合性文化课程,“跟着古文游华夏”“诗画里的中国”等沉浸式观览祖国山河的传统文化研学,“云南物种大发现”“北境明珠长白山科考”等实地探究特色风貌的科考研学,通过打造一系列素质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深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 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注重德育体验与塑造,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了解、认知、实践,建立自信心、认同感、自豪感,倡导华人华侨青少年进行主动输出,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中华文化更好地国际化传播的目的。
(四)通过打造交流互鉴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贾益民教授指出,华文教育树立“全球化”发展理念既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华文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开展华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积极搭建面向华侨华人青少年的交流互鉴的平台,通过举办“美美与共”共度佳节系列活动、中非青年大联欢、美国达拉斯“NiHao”公益项目青少年赴华参访等一系列交流活动,搭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鼓励华侨华人青少年以国际视角认知世界,建立多元文化认知,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为既有“中国魂”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一代,共同助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目标。
赵 军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
【责任编辑 王芳】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063号
备案号:京ICP备0504095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