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聚焦  
Focus News  
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华文聚焦

正规化办校,专业化教学——访德国汉园杜塞尔多夫中文学校董事长王杰、校长孙晓帆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2年第三期。

访谈嘉宾简介

王杰,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6岁获大学英语讲师职称。后在海南省中国旅行社、中国国内贸易部直属公司从事外事、经贸工作。1998年受中国国内贸易部派遣到德国,出任中国物贸欧洲有限公司总裁。 2001年协助孙晓帆校长创办了汉园杜塞尔多夫中文学校。

孙晓帆,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中文系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工作。1999年随家庭到德国,2001年创办了汉园杜塞尔多夫中文学校。具有30余年的国内外中文教学经验,获国侨办颁发的“优秀华文教师”荣誉证书。

编者按

后疫情时代,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是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有力牵引,在当今更加凸显出必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发展,德国已经成为新丝绸之路在欧洲最重要的参与国家之一。华人移民数量大幅增长,学习中文的需求不断增加,华文学校随之兴盛起来。其中,在德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中资企业最集中的地区要数北威州。这里的新移民大多对于子女的中文要求较高,形成了目前全德最大的中文学校——汉园中文学校。该校已经建立起一套多元化、双轨制、全课程教学体系,并与当地政府合作,探索创建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该校坚持专业化建设,走正规化道路,为新型华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刊特邀德国汉园杜塞尔多夫中文学校董事长王杰、校长孙晓帆进行专访。王杰董事长与孙晓帆校长都是专业教师出身,具有数十年的国内外中文教学及管理经验,对于汉园中文学校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坚守,对于当地华文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明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探索。他们结合当地的特殊性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新情况,结合汉园中文学校的办学成果,介绍了新型华校的正规化办学道路、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进入主流教育体系的探索和规划等实践经验,为新形势下海外华文学校的稳定、长远发展提供了思路。

1.问:贵校所在的北威州是中国在德华侨华人、留学生和中资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您认为,当地华文教育与德国其他地区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很多人提到华文学校的社区功能,强调华文学校是海外华人聚集的家,相信大多数中文学校都具有这样的功能,但这对于杜塞尔多夫而言并不完全适用,因为这里并不缺华人的社团组织。有一些偏远地区没有华人社团,或者很少,就需要有一个聚集的地方,需要一个“家”。但在杜塞尔多夫,各种社团组织太多了,各种活动都很丰富多彩。而且我们学校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举办全校性的活动了,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场地,只能各班自己搞一些活动。相信绝大多数汉园的家长选择来我们学校,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习中文。我们统计过,汉园的学生来自杜塞尔多夫及周边30多个市、区,甚至有来自荷兰的。来自明斯特地区的家长每周开车来学校往返需要3个小时。家长及孩子们对中文学习的执着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们的老师,选择专业系统的教材、安排专业负责的中文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是我们对家长信任与期待的最佳回报。汉园的教学水平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吸引八方学生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家长等候室很漂亮,也很大,但很多家长一送完孩子就去逛超市去了。这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大家一见到华人都感觉很亲切,但现在华人到处都是,早期华人相见的那种亲切感也随之淡化了。这也是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的地方。

2.问:贵校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双轨制,以前是公益社团组织,2010年以后是商业模式的语言学校。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种双轨制的运作方式。这是当地华校正规化办学的必然选择吗?

答:我个人认为,学校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中文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教学,只有把学生的中文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够深入、正确、全面地接受相关的中华文化。持续性和系统性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校长专业、正确的教学理念对于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纯公益社团组织通常每两年换届,每位新任的校长如果都贯彻一个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系统,这样很难保证海外非主流中文教育能够持续、长期、稳定地发展。我个人觉得,这种机制很难满足我们所在地区华人对高水平中文教育的需求,限制了学校的高效发展。我们学校最早也是一个社团组织,在那个年代,确确实实很有必要。但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学生、家长以及海外华文教育本身对教学有一定要求的时候,单纯的公益社团属性会限制它的进一步发展。

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汉园还是全德国唯一的一家商业化的语言学校。在与兄弟学校交流沟通时我发现,很多学校也有改制的想法,但已经没有办法改了。因为要改成商业运作的模式,首先要明确所有权的问题。这些学校所有权归大家,所以它们在改制方面确实是有困难的。当然,改制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中文学校,对于某些地区而言,或许社团公益组织更加适合当地的需求。促使我们改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场地问题。很难想象,德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校也是极少数没有得到当地政府提供教学场地的学校,无奈之下只能决定改制,用商业模式出资租用属于自己的固定教学场地。这种做法是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与风险的。

有了自己的地方以后,我们的学校不断地壮大、发展。我们从过去的周末制改为课后制,也就是除周六日外,周一到周五下午也可以来上课。老师、家长、学生的感觉很奇妙,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学校了。以前,周末租着别人的地方,他们觉得这是临时的;当时我们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大家的归属感都很明显。

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也谈不上利润、回报,但是起码能持平,多少有点盈利,能够让学校健康地发展。我们用学费等收入,购买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聘请专业的中文教师。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收入,不管是打扫卫生的、负责教材的、教务的、搞文化活动的,我们都是按小时计时,发放相应的报酬和工资。

3.问:贵校这种商业化的转变,促进了学校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那么同时,贵校还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全德首个中德双语公立幼儿园,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当前运行情况如何?

答:我们成立至今21年,已经搬了9次家了。有的时候是因为孩子太吵,房东不愿意租了;后来基本上都是因为我们的人数迅速增加,地方不够用。2016年,我们搬了新地方,我感觉很不错。一层楼500多平方米,两层加起来有1000平方米。我一直认为,孩子在海外想学母语,学前这个年龄段非常重要。很多孩子刚送去幼儿园的时候,还能跟家人讲中文;但是送了幼儿园以后,中文水平就会不断下降。因此,我想成立一所双语幼儿园。当时没有想到政府能够提供支持,我就自己租了两层,下面一层打算做双语幼儿园。

办幼儿园很严格,申请的手续很多,要经过当地青少年局同意,开协调会。市政府特别重视,好几个部门20多个人参加。局长开门见山地问:你为什么要办中德双语幼儿园?能不能跟我谈谈你的想法?我就讲了培养我女儿的整个过程。她三岁来到德国,探讨双语幼儿园时已经上大学了,中德文均达到母语程度。我认为只要孩子们从小开始进入双语环境,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双语人才。局长当时就拍了一下桌子,说:咱们合作怎么样?我一愣,他说我们投资,你参与管理,咱们合办这所幼儿园,不需要你投一分钱。我说那好。他说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样就变成了公立幼儿园,进入德国主流教育体系了。我说那更好。他说还有一点我得告诉你,这样的话你一分钱都挣不着了,因为德国公立幼儿园是免费的,你只有干活的权利、奉献的权利,没有挣钱的机会。当地有英德双语私立幼儿园,收费标准最低1000欧元/月以上。我说不需要我投钱,又能给我们当地的华裔儿童创造一个免费的双语教学环境,我愿意干。我们当即拟定了合作意向。那一年中央电视台正好在拍摄《华校掠影》,便拍了签约仪式。当时的总领事和当地市长都出席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我和职工福利协会主席签约。在筹建过程中,总领馆给予了极大支持与鼓励。幼儿园里所有的中文教学全部由我们承担,他们每个月把老师的课酬打到学校的账户上,由学校付给老师;汉园自始至终参与了幼儿园的中文教学管理,但学校没有收任何管理费用。所有收到的课酬均如数发放给任课老师。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学校确实是一分钱也不挣。组织结构上大致就是这样的情况,经过两年的筹备,最后终于落成。这个幼儿园其实并不大,500平方米室内面积可以容纳60个孩子,但因为外面的院子面积不够,所以只批下来30个名额。常年有四五百个孩子排队争取这些名额,非常受欢迎。我们中方的孩子那不用说,连德国的孩子中文说得都很棒。那些金发碧眼的小家伙已经形成了只要见到我们的中文老师就会说中文的条件反射,除了“我要上厕所”“我饿了”之类基本的用语他们都会说以外,还能熟练地背诵中文儿歌。所以我们算是成功地把这个幼儿园办下来了,是全德国首家,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家。

这所幼儿园得到了杜伊斯堡市政府的关注,第二所中德双语公立幼儿园马上就要诞生了。第二所是我们和杜伊斯堡市政府青少年局签约,本来今年8月份要开园,但是因为装修加上疫情,延期到明年2月。第二所规模在中国不算大,但在德国算是大型幼儿园了。它有150个名额,分三岁以上和三岁以下两个年级组。幼儿园所在地属于高档社区,很多华人在那买了别墅。华裔孩子报名只要不超过75个,原则上我们都要;非华裔的,生源肯定是充足的。我们计划先开两个双语班,根据报名的情况,只要有需要我们就扩大。因为是公立双语幼儿园,孩子入园是免费的。对于华人家庭而言,孩子在双语幼儿园里不仅中文水平能得到充分的提高,为将来学习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得到汉园中文幼儿教师的“特殊”呵护。

4.这两所幼儿园的成立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对于移民接受民族语言教育可以说是持鼓励的态度。除了共建公立幼儿园之外,当地政府还为华校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答:第一所幼儿园是我们自己提出来要办,当地政府认为我们的理念很不错,也希望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所以变为合作办学。第二所幼儿园就是他们主动来跟我们谈,想引进到杜伊斯堡。因为杜伊斯堡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2014年习近平主席曾专门到访。这里是多条中欧班列的终点站,每个星期都有40多趟列车到达杜伊斯堡,是全欧洲的货物集散中心,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和中国的经贸往来。双语幼儿园的成功创办,加上我们学校常年在当地的影响力,当地政府在对中国招商引资的时候都会说,我们这儿有非常好的中文学习环境,有一所叫汉园的中文学校,你们可以带孩子来这儿,不用担心他们的中文教育。可以说是我们改善了投资环境,市政府还专门给我们颁发了“杰出贡献奖”,由市长亲自授予。所以说当地政府对我们中文学校一直是支持的态度,但实际的场地支持、资金支持并没有。这么多年来只有来自国侨办的补贴,因为我们是“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之一。

5.问:在贵校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共建共赢是重要一环。即便在疫情期间,贵校也收到了当地政府参与共建中文教育体系、周边城市开设新校区等邀请。在国内,除了国侨办等侨务部门的支持,贵校还与江苏师范大学、北京教进附属学校、常州博爱小学等各类院校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请介绍一下,有哪些有效的合作方式?这些支持与合作对于华校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第一,我们和国内的一些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通过国侨办向我们外派老师,所以关系比较密切。我们现在70%的学生是母语教学体系,用国内人教版的教材。国内的中小学教师有充足的经验,在教学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支持,也为我们举办讲座;有时我们会把上课的视频发给他们,让国内的专业老师给我们进行点评,对我们很有价值、很有帮助。汉园与北京教进附中、常州博爱小学等进行了广泛持续的互动与交流,同根同族、身处两地的孩子们就中德文化、风俗、他们的爱好、以及在各自学校的活动等很多方面进行交流。我们有时给孩子们上文化课,他们不一定感兴趣,但是这种方式他们都感觉很有意思。同龄孩子之间一对一地,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形式进行交流,效果非常好。第二,我们跟北京华文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及江苏师范大学也是合作关系。我们是江苏师范大学的海外教育实习基地,他们派了不少学生给我们授课。基本上都是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现在也一直保持线上授课。我们付课酬,学生们一边上学,一边进行教育实习,而且还有收入,他们也挺开心的。现在和江苏师范大学、北京华文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三校合作开办了第一期“德国专业中文教师高级别研修班”,为期一年,总共380个学时。就目前的海外华文教师培训而言,本期研修班时间长,课程全,专业化程度高。分三个板块,母语教学方面主要是江苏师大进行,华文教育是北京华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是北京语言大学。学员经过了面试、口试、 笔试的层层筛选,完成培训以后要进入教学一线,我们提供教师岗位,目标性很强。现在的培训大多是短期的;我们是长期的,基本上把国内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理论课和实践课,都进行了培训。经过这一年以后,相信他们都会成为专业的老师。

我们跟北京语言大学签署了大专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是学历教育,学制两年,半年在汉园学习,另外一年半在北京语言大学。但是因为疫情现在开不了,以后由我们在德国招生。这个主要针对的是二语教学。

6.问:贵校不光是教师分母语、继承语、二语这三个方向,学生也是分这三个班型。这三个班型的学生人数大致比例如何?母语班的学生大多是将来要回国继续上学的吗?

答:‍‍‍‍‍母语班人数占70%,继承语班占25%,二语班不到5%。因为二语这方面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老师。还有一点就是,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都有孔子学院,这两个城市之间坐普通火车也就20分钟。他们主要是面向外国人,我们中文学校主要针对的是华裔青少年,生源上不冲突,各有各的目标群体和教师队伍,所以这么多年来,基本上相处得很和谐。想要回国的和必须要回国的有,但人数不多。最初就是这些家长找我们开语文课,说实在的,并不是我们有高见,而是市场有需求,然后不断扩展到今天。但现在,家长们的理念有所变化了。他们不是因为要回国才学语文,无论回不回,他们都希望子女把中文提高到母语或准母语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倡导的,要学成双母语;就算达不到,也要是准母语的水平,听说读写能够达到国内初中语文的水平。

7.问:目前,贵校已经构建了一个全课程教学体系。那么,学生在贵校完成全部中文课程之后,去向如何?

答:我们的孩子从三岁一直到十八九岁都有。高年级这个学期用的是中国国内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下个学期将进入十年级上,相当于国内的高中了。在德国能坚持到这个水平的中文学校为数不多。关于以后的去向,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有一个首批的学生A同学,是在德国出生的,今年二十六七岁了,她读的是有名的海德堡医学院。她在上学期间,由于中文非常出色,被学校选定为专业翻译。一共选了10个人,她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国内一些有条件的病人到这来做干细胞移植等手术,他们的中文翻译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还要有医学水平。翻译费很高,她整个上学期间不用再打别的工了。再举一个B同学的例子。她与A同班,当年一起参加HSK考试,因为成绩优秀,俩人同时获得奖学金,选送到中央民族大学进修汉语。当时她们才12岁,全德国被选送的只有她们两名华裔学生。她读的是亚琛工业大学,相当于德国的清华大学。刚上本科不久,学校的一个研究所招人,要求中文一定要好,别人就推荐她去面试。对方问,你的中文是什么水平?她说,我的中文水平跟我的德语水平差不多。确实是这样。本科期间她一直在研究所里工作,负责整个研究所的中文翻译,包括所有的产品、研究项目的介绍以及同中国的签约等等。她读研究生的时候,又被一个世界知名的顶级研究所要去了,毕业后被一家全球500强的知名企业录用。她本来是去实习的,有一天老板从她那儿路过,问她你的德语怎么这么好?误认为她是国内来的。现在她在该企业的研发部门工作,她的中文时常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很受重用。类似因中文水平高在升学、就业方面得到优先位置的例子还有很多。同时也有因中文水平较差而失去机会的反面例子。有一个华人家庭的孩子,学习非常优秀、出色。因着他的才华及华人身份被一所全球知名的事务所招去面试,一切顺利,用人单位准备录用。然而面试快结束时,用人单位问他的中文水平,他用德文说,我中文不行,只会简单的对话。用人单位当场就表示失望,最后拒绝了他。据说他的这种经历不止一次。他很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学好中文。如果你有一个华人的面孔,但不会说中文,那是你的劣势。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一些中文水平不高的华裔子女也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我们的中文学校及家长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专业的教育,或许他们会更加优秀。华裔孩子的中文好,对于他们在学校期间的工作,对于他们升学、就业,都是加分项。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很多都可以去研究所工作。但只能说简单的口语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设计母语教学体系呢?只有学了母语教学体系,才能够真正使用中文作为工作语言,这个目标是很明确的。学中文不是简单地跟爷爷奶奶能沟通、知道中华文化就行,而是对将来的生存发展、对于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我们现在高级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且增加得比较迅速。因为德国新移民比较多,特别是杜塞尔多夫及周边地区,他们知道学好中文的重要性,要求很高。我们还开设了同步班,跟国内的同龄孩子同进度、同难度。现在这个班马上进入三年级上了,这些孩子跟国内小学生互动的时候,搞诗词比赛什么的,几乎不输给他们,字也写得漂亮。

8.问:您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贵校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对于汉园来说,挑战主要就是HSU,这是德国政府为非德裔学生提供的原籍语言课。HSU中文课于2020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正式启动,这对于当地华人子女学习中文是一个非常利好的举措。作为一名华文教育工作者,我为同胞们感到高兴。华人子女有了更多的中文学习平台,而且是免费的。HSU中文课的教学体系属于“准继承语”教学,教学目标为B2,约等于HSK的4级上下,课程针对一年级至九年级的在校华裔学生。对于教材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语文》《中文》《华文》等不在其选择范围内。因此我个人认为,仅仅靠参加HSU中文课学习从而达到母语或准母语的水平是很难的。据我们了解,目前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双轨制”,既参加HSU中文课又参加汉园的母语中文课程。每周两次的中文 课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明显的进步。

HSU中文课目前在北威州已经广泛推广开来。从生源上来看,我们的在校学生有所减少。然而随着大家对HSU教学体系及标准的了解逐渐深入,那些对中文学习有更高要求的家长和学生一定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做出适当的选择。理论上讲,HSU的“准继承语”与汉园的“母语”教学体系没有冲突。汉园也将做出积极正确的姿态调整相关课程,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

机遇也有很多。5月13日,我们在杜伊斯堡与马普文理中学结为友好合作伙伴学校,北威州教育部负责国际事务部的部长、杜伊斯堡市市长、分管教育部门的副市长及教育局的学校部部长全都出席了仪式。市长跟中国事务部的负责人说,一定要把汉园引进到杜伊斯堡来,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校,一定赶快加强与他们的合作,成立全德首家中德双语文理高级中学。当然这件事情还需要一段时间。很多年前我就有了这个想法,这一直是我要奋斗的目标之一。这个学校成立之时,估计我也差不多该退休了。

9.问:才艺课在贵校的教学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后疫情时代,贵校对才艺教学有什么新的规划?

答:才艺课对于我们学校实际上是一个补充,是为了方便家长。现在我们有绘画课、古筝课、乒乓球课、围棋课等。绘画课人数比较多,基本上是上午先上中文课,下了中文课来上绘画课。乒乓球课是为了加强孩子们的运动,我们的乒乓球教练是德国国家队的运动员,以前也是中国队的运动员。以前我们没有把才艺课作为重点,但我觉得这也是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毕竟从运营的角度讲,学校需要有创收,才艺课比中文课收费高一些,更有利润空间。所以,办才艺班对中文学校是个补充。无论才艺班还是中文班,我们的理念都是:没有专业的教师,我们不开班。在此我想重点强调的是,海外华文教育是多元化的,无论在组织形式、教学体系、师生背景、文化差异、教材种类、教学方法、汉语水平等方面都是多元化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华文教育最大限度地达到最好的效果。

编后

非常感谢王杰董事长、孙晓帆校长接受我们的专访。汉园中文学校立足于专业化教学和精准施教,以优质、规范的教学吸引并留住学生,增强华裔子女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认同感;同时,积极探索融入主流教育体系,既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又为学生的未来 发展谋划道路。王杰董事长和孙晓帆校长时时为学生考虑,处处围绕教学,使我们看到了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李嘉郁 邱丽媛 策划)

【责任编辑 邱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