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有光先生近照。图片来源:北京华文学院
冬日的午后,语言学家周有光老先生坐在自己不足10平米的书斋里,翻看着书架上的藏书。身边是四五块叠放得整整齐齐的白色棉布手帕,随时用来擦眼角和嘴角——只要开口说话,周老先生就随时注意这些细节,看得出老人家的讲究。
“我年纪大了,腿不能动了,不能出门了。耳朵也不好,得戴上这个东西……”老人家微笑着,自己戴上助听器。能听清声音,就能自由交谈,“好了!”老人家开心地笑着。
“我每天就看些书……希望孩子们也多看一些书籍。阅读不够,写作就不会好,这是互相影响的。”
“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很深厚的,每个中国人都要首先把自己的语言学好。学好,不是会说就行了。人人都会说话,但是学好就不同了。现代人读的书,特别是中国的经典著作太少。不会读,更不会背。我们小的时候就是很普通的方法,就是大声诵读,背下来。别小看这个方法,对小孩子很有帮助。读的多了,背的多了,记下来的就多了,融化在血液里,以后就自然会用了。”
“除了中国话,还要学外语,掌握好外语这个工具。我小时候上的学校的特点就是英语,所以我们都能说流利的英语,跟说中国话没什么两样。这对我帮助很大。”
补记:2015年1月13日,是周有光先生110岁生日。近日去拜访,老人仍然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说话不疾不徐,声音清楚。很多人都请老人传授养生秘诀。问的人多了,周老先生难以回避,想了又想,回答:“其实我真没有什么好秘诀。既然大家都问,我也只好总结一下:我也没特意吃什么或者不吃什么,也没有特意地做什么运动。非要总结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不生气;二是持续地学习和思考。”
(办公室供稿)
相关链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063号